第(3/3)页 并且在后来真的买了一台九阳豆浆机,想研究九阳神功,只可惜无论他如何研究,也没研究出来。哪怕在网络上查询同样一无所谓,只好作罢。 那是后话。 此刻。 在王默解释后,柴清便放弃了让他继续指导其它演员的想法。 犹豫半响后。 柴清还是再次问了一遍:“王总,您真的不懂导演?” 王默摇头:“不懂。” 柴清:“真的?” 王默:“真的。” 王默说的可是实话,他对导演的确一窍不通。连机器都不会调。 但即便他这么说,柴清心中却再也不敢小瞧他。 第二天,柴清在拍到陈真回魔都的片段时,总感觉不太真实。 当时的魔都正处于动乱时期。 魔都的街头建筑、人物、时代背景都很有讲究,如果没有深厚的经验,那么在拍摄中很容易闹笑话。 若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导演,对于这种旧社会的外景拍摄,当然是驾轻就熟。 可柴清经验不足。 再加上他从未经历过旧上海时代,所有的布景和街景拍摄,以及一些小人物的画面,他都只能从其它的民国电影中取经。 这样拍出来的画面,当然容易失真。 鬼使神差,柴清找到了王默:“王总,您觉得这种外景拍摄,该如何处理才好?” 说完,他又再次后悔了。 自己这一问,不说王默没办法回答他,还暴露了他经验不足的短板。 然而。 下一刻,王默却并没有嘲笑他,而是闭上眼睛思索了片刻,便侃侃而谈。 “柴导,要体现出当时旧上海的风土人情,其实很简单。 第一:是建筑风格,这个可以在拍摄基地里直接找到。 第二:是人物形象,当时的魔都还不算太乱,魔都正处于新旧交替的一个特殊时期,所以群演的衣服要凸出一半长袍、一半西式。 第三:交通工具的对比,要有黄包车和汽车的强烈既视感冲击。 第四:…… 第五:……” 王默瞬间就说出了十几条外景的风格。 其实他就是将原版《精武英雄》中的画面叙述了出来而已。 然而,柴清却不知道,他听着王默的讲述,眼珠子渐渐瞪大,最后整个人都变成了雕塑。 王默依然没有止住话匣。 “至于拍摄的镜头,在陈真下船后,可以来一个由远及近的长焦镜头,将当时魔都的风土人情全都拍摄进去。接着,就是第二个镜头,在陈真坐上黄包车时,来一个镜头的移动,将周围老百姓的生活现状展示出来,同时也将一两个贵族的形象摄入进去。在不知不觉中就可以让观众对当时魔都有一个初步的印象。然后就是……” 这一次。 王默将镜头的运转、拍摄的角度全都说了出来。 他虽然不懂导演,但根据原版电影的剧情来陈述内容,还是没问题的。 王默仔细回忆着电影情节,没注意到旁边柴清的表情。 此刻的柴清。 已经完全傻眼。 整个人都是震惊的状态。 柴清满眼都是荒谬,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在翻滚:“大哥,你这叫不懂导演?” 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