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52 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-《我的深海渔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野生大黄鱼市场上也有不少作伪的现象。

    至于这二者究竟怎么个分法,其实压根就没必要分。

    上了那个档次的酒店,说是真大黄鱼,就不会用假大黄鱼以次充好砸自己的招牌。

    没上那个档次的酒店,根本就不可能有真野生大黄鱼卖。

    人工养殖大黄鱼的口感确实要逊色于野生大黄鱼,但不争的事实是养殖大黄鱼的价格要平易近人得多,一般也就几十块钱一斤,是一道真正可以进入普通老百姓家的美味。

    事实上,今天市场上的大黄鱼基本都来自养殖。

    我国于1986年突破了人工育苗大黄鱼的技术,1987年又掌握了人工培育亲鱼技术。

    宁德是我国大黄鱼养殖业的中心。

    在2015年全国养殖大黄鱼共有14.9万吨,其中就有80%以上是来自于宁德。

    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于过肥,据某海事大学的教师研究,养殖大黄鱼总脂肪含量要比野生大黄鱼高一倍以上。

    “这次出去,其实我本来还能再捕一些大黄鱼的。”项阳叹了口气,“但大黄鱼的消失与捕捞强度有直接的关系,所以我没敢在那海域内继续撒网。”

    “见好就收,是对的。”李超点点头,首先肯定了项阳的做法,然后他又道:“实际上大黄鱼的消失与捕捞强度的关系并不大,真正决定大黄鱼命运的,一是敲罟作业技术的引进和滥用,二是大黄鱼越冬场的彻底破坏。”

    敲罟作业是一种集体作业,一般由负责张网、收网的两艘大船和负责制造噪声以驱鱼的三十多艘小艇组成。

    两艘大渔船被称为罟公和罟母,其他船则被称作配罟仔小船。

    当这些船只抵达渔场后,罟公船与罟母船张好网,通过旗语和吹号,指挥小船包围大黄鱼鱼群,在大船前围成半圆圈。

    每艘小船上一般只有三四个人,两个人摇橹,两人敲打绑在船上的木板,通过制造水下声波使石首鱼科鱼类的鱼脑石产生共振,将鱼震晕,船队再把震晕后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。

    1954年,敲罟作业方式首次出现在舟山渔场,1956年传遍整个东南沿海。
    第(2/3)页